教育动态
最近更新
[热点评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大学生就业适应力

核心观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出现了新情况,面临着新矛盾。这些矛盾归结起来,实际上体现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不顺畅,毕业生就业与市场需要之间供需不匹配。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通过科学评估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办学质量,提升教育服务发展能力,能够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构建起科学有效的沟通桥梁。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出现了新情况,面临着新矛盾。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对专门人才需求与现行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所培养的人才不相适应的矛盾;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不成熟,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和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匹配、不符合、不适应”之间的矛盾;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政策鼓励和导向与政策落实之间的矛盾;个体就业偏好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差异,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聘难”两难并存的现象等。

这些矛盾归结起来,实际上体现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不顺畅,毕业生就业与市场需要之间供需不匹配。如何让高校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紧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呢?

根据江苏省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通过科学评估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办学质量,提升教育服务发展能力,能够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构建起科学有效的沟通桥梁。

从2010年开始,江苏省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形成《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年度报告》。报告从就业流向、满意度分析、专业预警、振兴产业对应的专业分析等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准确研判。报告出版后,不少高校都以此为参考,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内容和完善课程体系。

这样就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毕业生就业水平与质量为切入点,以第三方机构参与的独立调查为模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建起科学有效的沟通桥梁。

建立年度报告制度,从整体上提升了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可以适时反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态,研判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寻找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预测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其二,可以引导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大力扶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积极培育急需的新兴专业,优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其三,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满足社会用人需要提供依据,进而促进高校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提升教学质量,开展教学改革。其四,为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可以根据社会对毕业生最为看重的基本素养和职业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培训,提高毕业生就业适应力。

有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我们可以进一步寻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逐步建立起兼顾专业与行业、眼前与长远、个体与全局关系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不断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作者沈健系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

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消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年1月2日第2版)